今天是
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发布时间 :2015-12-26    信息员: 

(一)学科历史
    本学科由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发展而来,1999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生,2006年获准招收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2012年成为“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现已发展成为以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为重点、农业环境控制修复为优势、农业环境营养元素及污染物为基础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下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前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生态、环境生物及微生物工程;经后期整合,现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林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农业环境复合污染控制及修复工程、农林生态系统污染物与营养元素生物地化循环。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理论基础、广泛环境科学知识和熟练实验技能;具有对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等进行工程设计与管理运行的基本能力;能够了解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原理并进行初步的研发能力;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修复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从事水、气、固体废弃物、土壤、噪声等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能在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修复等方面工作合格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研究基础
    目前该三个学科方向基本成熟稳定,方向带头人在该方向均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在相关方向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人员在学科方向上均积累了一定经验。
1、农林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
    “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工作的重点,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和治理是“三农”的首要工作之一,在农村实现农林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是解决农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途径。目前,该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以畜禽粪便与市政污泥等废物为原料制取生物肥、生物气、生物炭、生物饲料的系统工艺与成套装备方面,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废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并且形成了集菌剂生产-快速发酵-保氮固碳-肥料制造于一体的固体废物肥料资源化产业技术;在畜牧业废水、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实践水平。该方向配备人员综合实力较强,理论功底及科研能力突出,方向面向循环经济,立意较新,前期标志性成果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研究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研究方向近三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已发表SCI论文50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20项,已获授权15项。
2、农业环境复合污染控制及修复工程
农业环境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农业环境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耕地污染严重,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控制及修复已经成为环境学科及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利用物理化学修复工艺及工程(尤其是新型环境材料)、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或者联合修复等技术对复合污染农业环境进行修复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该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前期已开展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调控机理研究,掌握了特色农作物产地中的关键污染物和作物质量安全的关系,建立了特色作物产地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筛选合适重金属修复植物品种,研究了适用于不同土壤类型和条件的生物、化学及强化修复技术,并找到了对特定重金属修复效果较为理想的环境友好材料。为后期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理论研究为支撑发展农业环境复合污染控制及修复工作奠定了厚实基础。近三年该研究方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已发表SCI论文18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研经费900余万元。
3、农林生态系统污染物及营养元素生物地化循环
本方向以农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污染物及营养元素氮磷在农林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大气中的迁移转换规律,从生态系统角度研究主要污染物及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大气界面的交互作用,重点研究土壤微生物在污染物及营养元素迁移、转化及降解中的作用,以及主要农作物对污染物及营养元素的吸收机理。该方向对于全过程分析这些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污染物(重金属、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及营养元素氮磷迁移、富集和转化过程、机理、生态风险评价及调控及其与农业水环境安全的关系、农作物及土壤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响应及适应机理、农业生态系统痕量污染性气体释放机理等方向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该方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近三年已发表SCI论文19篇,国家自然科学基6项,科研经费700余万元。
(三)人才队伍
    本学科三个方向共有教授6人(其中1人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副教授6人(2人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金山学者”拔尖人才),讲师6人,职称分配合理;学科组成员学历较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83%,毕业于985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的占50%,8人具有海(境)外研修背景,占44%;教师专业涵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微生物工程、环境生物学、土壤环境学和生态学等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1人,40~50岁教师6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1人,基本呈现“以老带新”。整体而言,该学科教师队伍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年龄结构合理的较优秀的研究队伍。
(四)平台规模
    目前,该学科具备无论硬件平台和对外交流平台均出具规模。
1、硬件平台
    目前该学科已初具室内研究实验室及野外定位研究基地。实验室主要大型仪器主要有ICP-M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DGGE仪、冷冻离心机、PCR仪、凝胶成像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可开展基本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科学研究;具有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与调控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在福建龙岩、尤溪等地具有长期定位研究基地。
2、对外交流平台
    依托地域优势,本学科闽台交流十分活跃,且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交流合作频繁,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麻省大学、德国马普化学所、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台湾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科研工作者科研合作较多,并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以上对外交流平台为后期进行国际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委书记、纪委邮箱:zhxy_jw@fafu.edu.cn
Copyright © 2023 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